何钦:从扶贫电影《无翅飞翔》入围国际电影节谈中国电影国际推广

时间:2021-03-29 10:55:51 来源:文旅中国

近日,笔者得知家乡陕西咸阳关于精准扶贫的电影《无翅飞翔》入围2021年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导演提名,十分高兴。

精准扶贫电影《无翅飞翔》海报

去年11月,笔者在给中国传媒大学翻译硕士做电影翻译讲座时,接到电影《无翅飞翔》制片人张维军先生电话,说团队在陕西淳化县拍了一部关于精准扶贫的电影,希望我能看看片子,看看该片有没有可能参加国际电影节,并帮忙做一些国际推广。

我的老家是淳化县北边的旬邑县,两个县地理地貌完全一样,饮食、文化、习俗几近相同。一听是在淳化县拍的片子,我很期待,想看看家乡在银幕上会有怎样的呈现。

11月底,回到咸阳看完影片,我很兴奋,当场表态:该片具有三大显著特点,应该参加国际电影节,做国际推广。

影片拍摄地景色的独特性

电影《无翅飞翔》拍摄地淳化县属于渭北高平原,处在关中平原向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其景色很少在银幕上呈现。这里虽然沟壑纵横,不了解的外地人站在山沟里抬眼一望,以为山沟顶上是山,但真正爬到了沟顶,却发现一马平川。淳化、旬邑两县都同属于咸阳市的北五县,在咸阳市下辖的13个县区中的南八县人,一直叫旬邑、淳化等在内的北五县人叫“山里人”。当年很多南八县的人不愿意将女儿嫁到“山里”去,拆散了许多姻缘。同属咸阳市的南八县都不了解北五县,更不要说外地人、外国人了。

看完影片,我不由得赞叹,我的家乡呈现在银幕上原来那么美。中国陕西以外的观众,或者国外观众对陕西的印象一定是黄土高坡,但本片景色会给你不一样的陕西。影片中的地坑窑、红苹果、饸饹面,引起了我许多儿时美好的回忆,影片中充满了渭北高平原地区浓郁的文化特色。我相信国外的观众一定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影响。

影片故事的独特性

电影《无翅飞翔》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以淳化县农民党员、残疾贫困户“无臂羊倌”刘斌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刘文武因一次意外事故失去双臂。面对自己的悲惨命运,他坚强面对人生,克服重重困难,在各级扶贫干部与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下,实现自我脱贫,并带动周围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故事。

精准扶贫电影《无翅飞翔》剧照

从2014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全国下派了300万驻村干部,深入到农村基层,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到2020年底,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亿农民实现了脱贫。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民心工程,好多中国人,包括参与其中的少数干部都没有完全了解党和国家实施这一工程的初心和意义,更不要说外国观众。

我觉得有必要通过本片的参赛、参展,把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讲述到全世界去,让国外观众了解当代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故事,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我相信本片故事的独特性也一定会吸引国外观众,打动电影节评委。

演员表演朴实无华

本片大胆启用人物原型刘斌,由他担任本片主演是这部扶贫电影的一大亮点。刘斌本色演出,没有丝毫的雕饰和做作。其他演员,无论扮演刘文武父母的演员,还是老支书、第一书记的扮演者,都是实力派演员。他们一起很好塑造了执着、朴实,但有顽强拼搏的干群形象。在商业影片充实中国电影市场的当下,《无翅飞翔》如一股清风,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人生感悟。

我表达了上述观点后,张维军先生表示完全认同。我们一起努力,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影片国际参赛、参展的物料,包括符合规范的带有英文字幕的成片,带有英文字幕的宣传片、中英文海报、影片及主创中英文介绍,于2020年底开始了国际电影节的申报。

2021年3月19日,电影《无翅飞翔》在陕西咸阳大秦剧院成功举行了全国首映礼。当天也接到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入围通知,奖项将于5月初最终揭晓,我认为影片会有奖项斩获。

何钦在《无翅飞翔》首映式上接受采访

电影《无翅飞翔》入围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是电影节评委对中国精准扶贫,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奔小康的故事的认可;影片的国际推广,可以让更多国外观众了解全民奔小康的现今中国,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影片的入围以及将来的获奖,也会激励中国电影人做出更多接地气的现实题材作品,让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走向世界。

笔者是做国际电影节研究的,同时担任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和评委,也在给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影展推荐国外影片,近年来帮助许多中国电影做国际电影节推广。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中国电影才可以走向国际?

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电影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在国内票房和银幕增长上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在国际电影产业中的话语权不够。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卢森堡工作期间,在当地和周边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电视台看了很多中国的电影,比如《老井》《活着》《那人那山那狗》《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这些关注普通民众,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在分析当年中国电影在海外推广上获得成功的原因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前几年我们国内电影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大制作、大卡司的商业影片。其中许多作品思想性和内容不敢恭维,这些模仿西方商业影片的作品如果做国际推广,肯定得不到国外观众认可。我开始在我们的原创电影里找作品,我也把我们自己拍摄的作品在国际上做推广,结果获得了成功。比如我们团队关于滇缅公路的作品《情比山高》、关于中国好人的作品《信·守》在国际推广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影厂何志铭导演在2015年拍摄的短片《东方红》,我把他推荐给了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结果该短片入围了2016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许多人问我原因,我说因为这部微电影是讲述陕北农民李有源对毛主席的情怀的。讲情怀的作品一定会打动国内外观众,获得电影节评委的认可。

今年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影片《你好,李焕英》,是讲述母女感情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已取得了53亿元的票房,且4月8日在香港上映,同时登陆北美、日韩、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市场。我相信这种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作品一定能走向世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国家电影局提出,在2035年中国要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目标。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惠及许多国家,但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不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的话语权不够,中国电影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符。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许多国外反华势力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妖魔化中国,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很多西方民众并不了解真实的中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和媒介,全方位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讲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为之奋斗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因为电影是文化传播最为快捷的方式。

关于中国电影走出去,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实现:

一方面,中国的电影人要做有中国特色,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通过国际电影节和海外发行,将这样的作品推向国际,通过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好中国文化,让电影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服务。

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拍,用国际团队,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国际电影,利用国际团队的品牌和资源,让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通过合拍片走向世界。

第三,聘请有中国情怀,具有正义感的国外影视工作者,用他们的视觉拍摄中国题材的作品,通过他们的作品讲述中国故事。比如日本导演竹内亮在2020年拍摄的纪录片《武汉,好久不见》就是对武汉“抗疫”和中国“抗疫”一次很好的全球宣传。我们应该邀请这样的团队,用他们的视觉拍摄中国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

此外,中国电影走不出去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不够,对外译制做的不好,很多中国影片对外翻译存在问题。我认为电影翻译的译者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母语功底,而且要懂电影,同时具备跨文化的背景,这样才能做好电影翻译工作。这样的译者单纯在高校学习是培养不出来的。我在国际推广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年来开始在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大、西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给翻译硕士讲《中国电影对外译制》的课程,希望能够带出一批既懂电影,又会翻译的专业人才,让中国电影的对外译制越来越好。

何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做电影翻译讲座

3月15日至18日是香港线上电影节,我和许多国家的电影同行举行了不下20场线上交流活动。除了业务交流外,我都会给国外同行主动介绍中国的“抗疫”成果和电影产业发展。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经济增长的经济体。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经济一样一枝独秀。这一骄人的成绩让许多西方同行很羡慕。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要感谢党的英明决策和“抗疫”决心,要感谢全国人民的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利,为大家而做出的努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世界有目共睹,我祝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祝福家乡的明天更美好。我相信中国电影也会和中国的经济一样,将来一定会引领世界。

(本文作者何钦,陕西旬邑人,知名制片人、国外影片译审,国际电影节选片人、评委。现任北京真之影文化传媒总经理)

(本文作者供图)

编辑: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