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当代艺术的“相遇之美”

时间:2020-11-20 15:38:51 来源: 文旅中国

编者按:近日,由上海可·美术馆主办,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协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的“相遇·上海当代陶瓷实验艺术展”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邀请32位艺术家,其中国内艺术家24位,国外艺术家8位,共展出作品70余件,其中包括7件装置作品。作品集中体现国内外艺术家面对陶瓷这一古老的技艺所进行的不同国界、不同民族文化的跨界思考。本端特刊发策展人赵培生文章以飨读者。

展厅现场

陶瓷与当代艺术的“相遇之美”

这不是一个陶艺展。因为,陶艺早已有了归属,它是现代艺术范畴。今天的相遇是陶瓷这一古老技艺的又一次时代的碰撞。它更像是一次发问,是对陶瓷艺术未来的发问。是当代艺术家和陶瓷艺术家两个阵营共32位艺术家面对同样问题的声音。

秋天的风送来了一粒花的种子

钻进了泥土

不见了

春雨一夜

惊了它深沉的梦

当那弯初月悄悄的勾上树梢的时候

花前能否弥漫起无声的幽香

相遇是“机”,是恰恰的刚好儿,是无心之心。正如同这种子和泥土,花前和月下。

陶瓷是一种开放性的材料,如今也是世界性的艺术创作语言。陶瓷的产生,是泥土与火的相遇,在近万年陶瓷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陶瓷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须的材料和物品,也是寄性抒情的材料与工艺,这是陶瓷与人的情怀相遇。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在谈无心之心时说,谈到了“水中月”,他说水无心,月也无心,两者因为无心的相遇,却成为了可遇而不可求的诗意美景。泥土常有,陶工常在,然而,不是两者具备就能产生好的作品。泥土与人的性情的相遇之时,灵感的闪现,这就是“机”。“机”是火柴摩擦燃烧的那一刹,“机”是熊熊烈火之初的心灵应对,“机”是花发今年枝。

黄焕义《网》 2019年

陈光辉《蓝色漂浮的物体》 2017年

世界充满了相遇,也充满了“机”。当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抓起猫儿,举起手中刀,问:“道得则不斩”时,东西两院争猫的僧人无人以对。手起刀落,猫儿被一斩两断,猫的悲剧产生了。胡兰成(1906-1981,中国现代作家)在评这一禅的公案时,说禅就是“机”。当普愿禅师的弟子赵州(778-897,禅宗大师)回来时,普愿向赵州复述了此事,赵州头顶草鞋出了门,普愿禅师说:你若在,猫儿就得救了。猫儿死了或者活了,这都是一个事件,事件的核心是相遇,相遇能产生什么结果,就是“机”的重要性了。

混凝土板条上带孔洞的陶块(局部) 陶、钢、混凝土 2020年 赵培生

远宏《墨语》 黑陶 2019年

陈小丹《盛开-线系列》 瓷、木箱、色粉 2009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陶瓷与现代艺术相遇了,恰好美国现代陶艺先驱彼得· 沃克斯在奥迪斯学院掀起了奥迪斯革命。日本的八木一夫(1918-1979,日本陶艺划时代巨匠)创建了“走泥社”的陶艺组织。他们共同的观念都是:摒弃陶瓷的实用性功能,用陶瓷的材料和工艺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泥性自然之美,这种艺术称为“现代陶艺”。它是受现代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影响发展而来的,所以,现代陶艺属现代艺术范畴。前者是借物抒情,借助手中的材料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探讨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后者是进一步探索人性多维层面,以抽象的痕迹表达和彰显艺术家内心的律动,从而震撼或者感动受众,引起作用。这一切的创作都还停留在对于作品本身的具体存在的研究上,如:肌理、空间、色彩、张力等。当马塞尔·杜尚(1887-1968,法国实验艺术先驱)把小便器命名为“泉”摆到了美术馆,提出“生活既艺术”,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德国著名艺术家)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并在弗里德里希种广场下7000棵橡树时,新的艺术哲学已经呈现了出来,按照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的研究认为,当代艺术产生了。杜桑的反权威思想就是要把艺术从高高的象牙塔里拉下来,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提出社会雕塑,是强调每个人的力量,大家共同创造战后美好社会秩序的愿望。很明显“生活”“每一个人”“社会雕塑”“未来环境”成为了关键词。这无疑作为后来当代艺术创作的参照,或者是标杆。从1982年博伊斯7000棵橡树的行为艺术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早已经如火如荼,陶瓷作为材料和工艺,也早已经被艺术家使用,并不鲜见,然而,现在陶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距今已有70年了,当初彼得·沃克斯把技放在了创作思想之后,把陶瓷的技术解放了。重要的是把艺术家的思想解放了。彼得·沃克斯和八木一夫是不甘心生活在巨人的影子里的人,所以选择转身走向了阳光而成为巨人。我们着实应该致敬那些艺术的开拓者,那些艺术道路上灯塔式的人物,是他们用微弱的光照亮了曾经幽暗的心房。要在陶瓷技术和艺术思想观念的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的确是很难的,然而,彼得·沃克斯和八木一夫做到了。七十年过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跟着杜桑和博伊斯的脉络来思考一下当代艺术的属性,同时思考一下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当下思想、哲学、艺术、技术之间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孙彤辉《洞窟遗韵》 瓷、高温颜色釉 2017年

董鹏《包扎-冰冻的风景》 2020年

相遇依然是契机,在今天陶瓷与当代艺术相遇了,在陶艺界以及大艺术圈里,已经涌现出了不少的前行者,同样是用陶瓷的材料与工艺,探索着不同于现代艺术观念的当代艺术作品。这种散兵游勇的创作状态,一定会形成一股探索的主流,而对陶瓷与当代艺术的思考起到推动作用。从艺术这个词汇出现之初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艺术的意义,站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前言,我们的确要清楚作为人的本质,人性到底离不开的是什么样的艺术?在“生活既是艺术”,在“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将走向何方?其探索不可停止,探索的行为及手段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孙良《曳漾》 瓷板 2019年

2020(局部)陶、钢、混凝土 2020年 赵培生

观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悖论的重大意义。每一次对艺术的否定,都是对艺术更大的解放,艺术依然在象牙塔里屹立不倒,人类文化需要阳春白雪。人的心灵深处有呼唤被解救的东西,而且永远存在。或许对人类心灵的救赎便是人对艺术最大的依恋。

马克·罗素德《moon》 德化瓷 木 2019年

丘吉尔说:画画时就忘却了战争;李政道说:艺术是人类一切行为的高级状态;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艺术的另一价值体现是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事态的真理,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无止境的探索与体验的表达是艺术的本质,所以它又是高于科学(科学是发展与求证),高于宗教(宗教是神和主为大),对于艺术的存在本质而言,思考和开拓的意义永远大于一件作品甚至一个流派的作用。

克莱夫·巴斯托《jigsaw》瓷 2020年

今天的国际关系异常复杂。与灾难的相遇将人性问题暴露的淋漓尽致,人类将终结于核战还是自然灾害的疫情,还是民主的衰退?人类将何去何从,艺术将何去何从?美不可以媚俗,艺术要有力量。今天的人类世界最缺乏艺术的拯救,缺乏对“真善美”的呼唤。艺术和时代的相遇从未间断,无时无刻不激励着艺术家们的思考。

编辑: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