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28 10:03:04 来源:文旅中国
9月15日至29日,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举行。创办于1989年的辽宁省艺术节,是该省最高级别的艺术盛会,每三年举办一届。近年来,辽宁的艺术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作品,实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2020年又逢金秋,经过三年的酝酿创作,31台参评和展演剧目登上了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的舞台。
话剧《孟泰》
三十载积累200余台剧(节) 目
成绩的取得绝非一蹴而就,十届艺术节的积累,使辽宁的舞台艺术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辽宁是戏剧大省,有话剧、歌剧、舞剧、京剧、评剧、杂技以及辽剧、海城喇叭戏等多个剧种。辽宁省艺术节从创办以来,共推出200余台剧(节)目,包括歌剧《桃花湾》《苍原》《雪原》、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八女投江》、舞剧《月牙五更》《白鹿额娘》《东锤边鼓》、话剧《父亲》《凌河影人》《祖传秘方》《一诺千金》《干字碑》、京剧《酒魂》《血胆玛瑙》《将军道》、评剧《我那呼兰河》《关东腊月雪》《女人是座山》、辽剧(辽南戏)《加林与巧珍》《月在别时圆》、海城喇叭戏《跷中情》等。其中,有16台剧目获中宣部“五个ー工程”奖;25台剧目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其中“文华大奖”8个;13台剧目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和重点资助剧目。这些优秀剧目都已在省艺术节舞台上展示了风采。
近年来,在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各院团形成了自觉的创作愿望,完成了不同的艺术实践。几家省级院团和创作能力较强的市级院团创作的剧目,在登上艺术节舞台之前已有了不错的业绩。芭蕾舞剧《花木兰》、话剧《工匠世家》分别在国内外巡演,并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花木兰》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京剧《关东女》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话剧《无风地带》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名录》。话剧《孟泰》、评剧《过大年》列入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作品计划。话剧《与你同在》列入全国抗疫题材重点舞台作品创作名单。有的剧目还先后参加了省内外的多个舞台艺术展演活动。
舞蹈诗《月颂》
始终秉承文化精神和创作情怀
辽宁省艺术节的举办,是辽宁推动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抓手,围绕省艺术节,各地形成了固定的艺术创作周期和艺术生产节奏。本届艺术节准备阶段,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直及各市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严格的剧目创作要求,上级政府的推动与基层的创作愿望碰撞生发,14个市地均拿出了自己的上乘之作。艺术节平台的PK效应也对剧目创作传导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各地都使出全力,调动可能调动的所有力量,力求展示创作的最佳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辽宁文化工作者常年秉承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情怀。
在舞台艺术创作的链条上,剧本是剧目成败的根本保证,所谓“一剧之本”。辽宁的剧作家始终抱着敬畏的心态,扎扎实实地打磨剧本,辽宁戏剧创作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得益于高水平剧本创作提供的坚实基础。从本届艺术节剧目看,老剧作家厚积薄发,作品丰厚,仍然是本届艺术节的中坚力量,中青年编剧正在崛起,迎头赶上。创作过程中,每一位剧作家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打磨剧本,大到结构的调整,小到情节的重置甚至一句唱词的揣摩,剧本数次修改已成常态。话剧《工匠世家》、芭蕾舞剧《花木兰》、舞蹈诗《月颂》等都在不断修改中渐入佳境。
全省上下形成了人才资源的省地联动和调节。面对省内艺术发展不平衡,省直和市县差异较大的现状,省级专家对地方院团在编剧、导演、演员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如省级专家提供剧本或修改剧本、导演或演员加盟二度创作,帮助基层院团提升剧目质量。也有一些市地在资金不足,创作力量短缺,演员队伍散失的情况下,挑战自我,完全自立更生自己拍戏。他们召回转行到不同岗位的老演员,或以老带新启用新演员,主创人员以不计得失的拼搏心态投入工作,导演和老演员手把手地教戏,硬是带出了一只队伍,立起了一台剧目。在这期间,各地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有关负责同志全天候坐镇指挥陪练,解决随时出现的实际困难。有的市地主创表示,尽管力量有限,困难重重,但我们不能缺席省艺术节,一定要拿出一台作品;有的基层老艺术家说,一定让自家的戏在省级平台有所作为,锻炼培养人才队伍,保留一只文艺血脉。这种对艺术的执着精神和情怀担当倾注在作品中,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感动着观众。
评剧《信念》
京剧《公仪休》
在地域文化的富矿中淘金
强化本土文化是形成地区艺术个性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辽宁的艺术创作,注重在本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发现创作素材,挖掘精神传承与文化内涵,承载艺术追求。事实证明,以地域历史文化为题材打造的舞台作品更容易凸显文化的可辨识度,也更容易被观众认可。
本土特色首先体现在以本土的文化厚植作为创作题材或素材。辽宁的抗战历史开始得最早,打得最艰难,因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事迹。以抗战纪念日为时间节点,评剧《我那呼兰河》《凌河影人》《凌河村》,话剧《祖传秘方》《开炉》《大码头》《鸭绿江风云》,歌剧《雪原》,京剧《血胆玛瑙》《东藏圣火》,辽剧《奉天落子》等品质尚佳的抗战剧可谓扎堆涌现。至本届艺术节,剧作家们依然对抗战历史有话要说,又出现了京剧《关东女》,话剧《血祭龙源》《无风地带》,评剧《信念》《太子河畔》《忠魂当歌》等多部抗战题材戏剧;二是辽宁共和国长子的时代定位,引发了一批舞台剧对工业文化的多角度诠释,话剧《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和本届的话剧《工匠世家》等都在为辽宁工业和工人树碑立传;三是对本地特色文化和时代人物的深度发掘,话剧《郭明义》《周恩义》《干字碑》《孟泰》等,铸起了时代楷模的人物群像,彰显了他们的精神力量。还有以戏剧直面当下生活的作品,反应第一书记扶贫故事的评剧《牵.纤手》把共同富裕的时代梦想搬上舞台,评剧《过大年》揭示农民的自我觉醒对实现共同小康的重要作用,话剧《与你同在》把刚刚过去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芭蕾舞剧《花木兰》则站在中华文化的大地域视野下寻找题材定位,以耳熟能详的木兰故事为承载,用西方的芭蕾语汇讲述传统故事,塑造了一个小女子大担当的平民英雄,成功地向国际舞台传播了中国文化。
二是以本土文化视角和审美特质来彰显艺术追求,体现价值取向。话剧《孟泰》破除英模题材戏剧创作的概念化思维,选取有特点的人物事件,还原人性本质,塑造了孟泰这个东北汉子深沉内敛,侠骨柔肠,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让老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再见新意。《工匠世家》承继了辽宁人艺“关东演剧派”洪钟大吕,开合大气的艺术风格,歌颂了主要人物的胸怀大义和敢于承担困难的无畏精神。几部抗战题材剧塑造了以家国大义为重,坚韧不屈又性格各异的鲜活人物。舞台上展现的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是东北抗联粗犷刚烈,不愿服输的民族精神的化境表达,是东北文化开阔处豪迈激越,精细处涓涓深情的特点的充分体现。很多剧目戏散思长,令人回味。舞蹈诗《月颂》则代表了辽宁戏剧的另一种审美追求,《月颂》以中国“月”文化为承载,浪漫而唯美的剧场呈现,有时阴柔有致而意境幽远,有时沉郁大气并雄浑壮阔,舞蹈、音乐与中国水墨的完美融合,把古典与现代进行了一次完美对接,制造了立体精美的视听震撼,给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彰显了辽宁的文化自信。
评剧《牵·纤手》
对辽宁戏剧传统的坚守与创新
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是辽宁戏剧创作的圭臬。在一贯坚持的创作道路上辽宁戏剧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高度。主题的主旋律性,舞台呈现的厚重大气以及传统的剧场演出样式等成为辽宁戏剧的标志性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专注主题的深度掘进多于关注艺术形式的变化与出新。
艺术创作的规律,极致的到达也会呈现观念的固化,出现创作思维的同质化,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的模式化,形成地区艺术发展的瓶颈。如此,创新戏剧观念,寻求多样化的舞台表达方式一直是辽宁戏剧人多年关注的艺术探索与创新话题。在往届艺术节优秀作品中,话剧《凌河影人》舞台效果、时空转换的自由,体现了强烈的追求创新的冲动;小剧场话剧《半世为人》的无实物表演,叙述人与主人公之间的自由转换在当时堪称新意;歌剧《沧海》中的死士、大海皆能歌唱,体现了歌剧追求的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本届艺术节的剧目看,大多数作品都在辽宁戏剧卓越的传统道路上继续前行,继承并发扬光大。可喜的是,本届艺术节出现了几部辽宁舞台不多见的音乐剧——丹东的《最可爱的人》,营口的《那山那水那片情》,大连的《假如》等。音乐剧创作是目前的世界潮流,这几部音乐剧的出现,说明辽宁戏剧舞台求新求变的愿望正在逐步增强。为参加本届艺术节,几家市县级院团拿出了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目,尤其是评剧,一些剧目在人物、唱腔、舞美上都做了新的尝试。但由于专业力量的短缺,创作能力的不足,以及资金投入的不到位,使得部分剧目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因追求创新而淡化对剧种本质特征把握的现象也让省内的戏曲专家感到担忧。
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即将收官,辽宁每三年举办一届省艺术节的有效机制将保持下去,通过十一届艺术节形成的良好艺术规律将传承下去。
话剧《血祭龙源》
评剧《太子河畔》
(图片由毛琦拍摄)
编辑: 审编:admin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