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17 09:36:04 来源: 文旅中国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陕西省安康市和湖北省竹溪县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调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
2006年5月20日,由陕西省安康市和湖北省竹溪县联合申报的汉调二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31。
角色行当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形成了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角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西皮用于表现愉快、爽朗的情绪和场面,二簧用于表现悲哀、肃穆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
唱腔
汉调二簧唱腔分二簧调和西皮调两种,俗称二簧为“上把”,曲调唱法上讲究板起板落,用“顶牙子”开口。板式有【导板】、【慢三眼】等十二种。西皮调称“下把”,唱法上眼起板落,用“过牙子”开口。板式有【导板】、【一字】等十种。二簧的反调称反二簧(阳板),西皮反调称反西皮。另外,还有高拨子、四平调、徽调、昆腔、板儿腔、吹腔、高腔、看山腔等杂腔杂调。如《牧虎关》高旺,《三搜府》施公皆用徽调演唱;《大赐福》《过二关》等全用昆曲演唱;《下河东》用吹腔(唢呐调)演唱;《钉缸》用七句半演唱;《小放牛》用小调演唱等。把西皮【一字】和【二六】唱调的过门重复一遍叫做“双环环”,是洛镇二簧的一大特色。整个曲调委婉不足,质朴有余,故有“硬腔”之说。二簧戏中,有二簧或西皮一调到底的,也有两种曲调交替使用的。有的上句唱二簧,下句接西皮;或前半句唱二簧,后半句唱西皮。如《二进宫》“跪臣”一节,徐彦昭前半句用二簧【原板】唱“吓坏了定国王”,杨博接“兵部侍郎”,就变成了西皮【流水板】。这种变调改板的“倒把”方式,是汉调二簧声腔的特点之一。
伴奏乐器
伴奏乐队的文场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阮、唢呐、笛子、喇叭等乐器,武场则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锣、铙钹等。汉调二簧的脸谱样式众多,比京剧和秦腔更为考究,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十多个。
板式
唱腔音乐中有西皮类九种板式,如【导板】【慢一字】【一字】【二流】【三流】【浪里钻】【撩子】【滚白】【洒头】;二簧类板式有【导板】【回龙】【慢一字】【一字】【扣扣板】【平板】【浪里钻】【撩子】八种。各种板式的起板、转板、落板都有一定规律;唱腔也兼用一些昆曲,吹腔和民间小调。
代表剧目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这些剧目的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战蚩尤》《尝百草》《簧天荡》《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梁红玉》等。
传承价值
经研究认定,汉调二簧形成较早,各地其他皮簧声腔剧种都与之存在渊源关系,它对川剧、徽剧、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传承现状
如今,汉调二簧观众锐减,经济上出现困难,不断走向衰落,专业剧团纷纷解散,仅剩下安康汉滨区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而且这个唯一的剧团也正濒临解散的危机。在此情势下,有必要大声呼吁,应该尽快对这一古老剧种进行抢救和保护。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审编:admin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