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从“春天在线”到“声如夏花”:国家大剧院怎样做好线上音乐会

时间:2020-07-08 15:31:10 来源:文旅中国

疫情将观众阻拦在剧场之外,但无法隔离观众向往艺术的心。于是,“云端”成为观众与艺术相遇的殿堂。4月11日至5月2日,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落下帷幕,紧随其后,5月9日,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系列音乐会拉开序幕,继续与观众相约云端,相约每个周六的夜晚。

从“春天在线”到“声如夏花”,国家大剧院系列音乐会通过网络直播,以电影质感的画质、高保真环绕立体声的音效,为五湖四海热爱音乐、无法走进剧场的观众,送去温暖的艺术盛宴。他们做好线上音乐会的经验,颇具启示。

效果火爆,好评如潮

无论“春天在线”还是“声如夏花”,都在网络上掀起观看热潮。据统计,“春天在线”的线上点击量分别为第一场3068万次、第二场4096万次、第三场4005万次、第四场4956万次。观众收看量总体呈现递增之势,四场音乐会线上点击量累计突破1.6亿次。这不仅为“春天在线”画上圆满句号,也为“声如夏花”系列奏响了振奋人心的“前奏曲”。而“声如夏花”系列音乐会的首场“欣欣田园”,上线一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500万次。

观众用点击观看表达了对线上系列音乐会的喜爱。许多网友还在国家大剧院官网、微信公众号上留言,希望延续高清、流畅的画面质感和高保真、立体声道,呈现高品质的视听体验。还有网友表示:“出蓝光HiRes吧,我买!”

演奏家们在排练

精良品质是关键

“春天在线”已顺利收官,“声如夏花”正如火如荼,两个系列的每一场音乐会,总能让观众耳目一新。无数网友点赞“比心”的背后,是国家大剧院策划团队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和不懈探索。创作团队在曲目设计、演出形式、拍摄技术上不断创新,开拓演出新形式、开辟传播新方式。

贝多芬、马勒、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布鲁赫、塞缪尔·巴伯、莫扎特……观众可通过国家大剧院的线上系列音乐会欣赏到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形式上既有打击乐二重奏、钢琴圆号小提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管乐五重奏、大提琴八重奏,又有弦乐合奏、管弦乐嬉游曲,变换不同口味。曲目的安排和演奏,受到音乐评论家陈立的肯定:“一如既往的精彩。”

在演出地点上,系列音乐会注重移步换景,细节考究。从充满艺术氛围的大师俱乐部,到四层的西餐厅,从颇具标志性的一层玻璃幕墙、咖啡厅的多维空间,到富有流线型艺术氛围的花瓣厅,当然也不能缺少久违的舞台,音乐会的直播充分利用了国家大剧院多姿多彩的艺术空间,让线上观众不停“刷新”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拍摄团队对剧院的每一处角落进行了精巧的设计,小到鲜花摆饰的装点,大到镜头的设计、灯光的架设和隐藏收音话筒的安置,各个环节的精细考究,成就了系列音乐会的口碑。

声如夏花音乐会

科技手段顺应民心

国家大剧院的系列音乐会,充分利用了诸多科技手段,打造献给观众的音乐厚礼。音乐会使用超高清4K设备拍摄,大轨道、小轨道、大摇臂、小摇臂、遥控摄像机、遥控轨道机器人摄像机等诸多辅助设备齐上阵。导演组从细节入手,根据场地变化对演出的灯光、背景陈设等做了重新设计,从每一件艺术品的摆放位置及方向,到反复测试、铺匀灯光,再到精心挑选拍摄角度,均按照专业静物拍摄的标准来要求。拍摄的镜头语言也十分丰富,不仅增加了长镜头和游动机位的运用,还根据曲目的变化使用了更多的叠画,配合曲目效果适当地插入空镜,营造艺术氛围,并增加了特写与细节的拍摄,让线上音乐会好听又好看。

三联中读线上古典乐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段昭旭说:“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古典音乐使我们可以‘诗意地生活’的意义却是永存的。广大观众边吃晚饭,边欣赏国家大剧院的云端音乐会,不正是古典音乐的一种现代呈现方式吗?”不少网友也表示:“在线上观看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是这个暑期最令人幸福的部分。”“疫情阻挡不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拍摄现场

重视宣传,加强互动

云端演出不受剧场座位数的限制,受众群体有“无限扩容”的空间,因而,国家大剧院非常注重系列线上音乐会的宣传推广。

拿“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来说,积累到第四场的时候,已有41家媒体68个端口进行同步在线直播。音乐会在宣传策划上不断翻新,环环相扣。演出前通过抛出悬念、详解曲目、直播倒计时等方式增加观众期待值,为直播暖场;后期通过幕后揭秘、精彩回顾等,让观众对每一场演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主持人导赏、后台探秘、直播揭秘等不同环节,则生动地还原了真实动人的音乐会现场。

国家大剧院在线上演出领域有多年的积累,“春天在线”的实战更让线上音乐会在内容策划、拍摄手法、呈现方式和音画水准上都日趋完善,播出效果一次比一次更好,使得“声如夏花”的顺利开展水到渠成,而观众的反馈也更多了几分新的期许。国家大剧院通过对留言、互动区的监测,收集专家和网友的建言献策,为今后的线上音乐会系列提供新的思路。增加民乐,多演出观众耳熟能详的曲目,以及希望加强曲目导赏、增加乐器介绍和古典音乐知识等网友建议,都已进入考虑的范畴。

声如夏花之“炎黄故事”

记者手记:

疫情以来,剧院实体演出陷于停摆,进而纷纷“转战”线上。然而,云端演出效果怎样、反响如何,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从“春天在线”到“声如夏花”,国家大剧院的成功经验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线上演出不应仅仅作为线下演出无法进行时的临时替代品,线上演出应该是一种独立的演出形态,它更灵活,更便于获取和观看,更能欣赏到演出的细节,更善于普及艺术,让更多观众接触艺术,培养知音,从而将今天的线上观众转化为未来的线下观众。

认识到线上演出独特而长久的作用和价值,就自然会意识到,简单粗暴地把剧场演出的录像上传到网上,是远远不行的。身在现场与通过屏幕,不同的观演关系对演出的内容与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透过镜头的精细感,各有侧重。因此,线上演出需要专门策划、专门拍摄制作,扬长避短,打造成符合在线观看需求的艺术品,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随便拿几个演出录像上传,应付了事,自欺欺人,凭什么要求观众喜爱呢?

互联网的社交、互动属性,决定了演出一旦“上网”,就不能再局限于“我演你看”的单一模式,而是需要在保证演出品质的前提下,多与网友互动交流,多听取线上观众的意见。把握好尺度,非但不会影响高雅艺术的品质和形象,反而能够让高雅艺术惠及更多人。

线上演出与实体剧场,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一屏之隔,也让二者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策划、制作线上演出,除了需要特定艺术门类的人才,还需要编导、拍摄、剪辑等专门人才参与其中,后者不能仅仅由剧场的工种兼职、代劳。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的人去完成,才会有值得期待的结果。

可见,做好线上演出,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思路、组建团队,而前提是,需要一颗热爱艺术、不敷衍,想要认真打造线上品牌的心。

编辑: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