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7 11:33:41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传统技艺人的惑与变灰塑彩画盼新生 走上乡村振兴大舞台
今年2月初,第17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聚焦乡村文化新发展,提出要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
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汕头,人文底蕴深厚,乡村文化人才辈出,民艺作品异彩纷呈,活力斐然,是汕头乡村振兴大幕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即日起,南方日报《汕头观察》推出“乡村振兴·文化走访录”系列报道,寻访乡村文化人才,倾听乡村文化声音,讲述独具汕头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我从小就自学捏泥塑和画画,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起来,图画课上老师还表扬我画的画好,当时我特别高兴。”聊起小时候与艺术结缘的时刻,今年52岁的廖奕杰开心得像个孩子。
孩童时代起,廖奕杰就可以用简单的泥巴捏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泥塑,学会从一个个衣柜、梳妆台、沙发上油画出漂亮的图案。后来,他迷上泥塑和彩画,一发不可收拾,技艺不仅成为了生计营生,也是开启了他对传统民间工艺的启蒙与求索。
如今的他,是潮阳小有名气的民间巧匠。平日里,他活跃在潮阳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的工棚上,做着嵌瓷,画着壁画;闲暇时,他努力尝试着把嵌瓷、壁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工艺品化。
“这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可、追捧,尤其是乡村逐步振兴,民间技艺越来越有用武之地,我希望可以通过再创作,让这些传统技艺以新的形式走上乡村振兴大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技艺也能是一门兴旺的产业。”廖奕杰说。
因为兴趣结缘灰塑彩画
谈起自己与灰塑和彩画工艺结缘的时候,廖奕杰眉飞色舞,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农村小孩没什么好玩的,经常在村里瞎溜达,我没事就跟小伙伴到河边抓些泥土玩,捏出不同形象的泥塑。这可以说是我掌握灰塑手艺的启蒙。”廖奕杰说。
他还记得,他的爷爷是村里少有的家具油漆能手,家里的衣柜、木沙发都是爷爷亲手油漆彩画,仿佛为它们披上漂亮的外衣。因此,捏出泥塑后,廖奕杰偷偷将爷爷的油漆原料涂于泥塑上,一笔一画让泥塑焕发光彩,更显逼真。
渐渐地,廖奕杰捏出的泥塑越来越多,手艺也越来越巧。他说:“那是我13岁的时候,邻居跟我父亲抱怨说家里经常有老鼠出没,父亲索性就让我捏一只猫送给邻居‘看门’,后来听邻居说,把‘猫’放在家里后,那几天不见老鼠踪影,邻居也不敢相信是这只‘猫’带来的效应。”
除了泥塑,那时候廖奕杰也喜欢看连环画,还会照着书里的画临摹出来,遇到不懂的就向爷爷请教。他的美术基础也是在那时候逐渐形成,图画课上还经常得到老师表扬。
18岁时,在兴趣的带动下,他开始跟爷爷学习彩画手艺,刚开始就在弃用的木板上进行涂画。有了画画的基础,廖奕杰练起彩画很快上手,在色彩运用方面,他学会掌握油漆后就得心应手,画出来的东西像模像样。
真正开始学习灰塑技艺则是20岁那年。当时,适逢村里建房子热潮,房子都是常见的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灰塑装饰的标配。廖奕杰平日在家没事就去闲逛,看到别人爬在高处进行灰塑装饰,他也跟着爬上去边看边学,施工师傅也愿意教他,他也很快上手。
灰塑作品被误以为是实物
“灰塑是岭南地区一种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材料以贝灰为主,作品多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廖奕杰告诉记者,通常做完一座“下山虎”民居的灰塑装饰要一个星期左右,祠堂和庙宇则要依据其空间大小而定。
他依稀记得自己依靠灰塑手艺赚得的第一笔收入。当时,学完灰塑工艺的廖奕杰在当地人看来也算是入门师傅,加上会这一工艺的人也不多,村里一有祠堂庙宇需要灰塑装饰总会叫上他。“那时做完整个祠堂的灰塑装饰有几百块钱收入,拿到钱后我高兴极了,除了上交一部分给父母,剩下的自己去买书和灰塑所用的原料。”他说。
采访中,廖奕杰向记者分享了一则趣事。有一年,家乡附近有位小伙子找到他,请他在门额上创作两三个花草鸟兽题材的灰塑,廖奕杰看到他家里养了两只鸽子,便以鸽子为题材进行创作。完成后的那一天,小伙子回到家,看到门额上的两只鸽子灰塑装饰,误以为是自己养的两只鸽子,让他哭笑不得。
随着技艺越来越成熟,他在当地逐渐小有名气。2008年,经朋友介绍,廖奕杰接到肇庆四会市园林局邀请,请他到四会一座山上为刚建造成型的将军亭做灰塑装饰。搭架子、捣贝灰……他带着一个学徒在山顶上开启忙碌的工作,吃住都在山里。
“把将军的故事展现出来前,要提前了解将军这个人,我除了自己查找资料,还向园林局的人了解情况,这样创作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不致于乱了阵脚。”廖奕杰说,经过半个月的创作,终于把将军的故事展现在亭子上。
在廖奕杰的印象中,1990年至2010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当时的他经常受邀到汕头周边地区做工,濠江区青云寺也留下过他的作品。“那20年里,几乎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灰塑、彩画都有人找,工作非常多,安排不来的只能委婉推掉了。”他说,在所有作品中,《郭子仪拜寿》《周文王聘贤》等题材创作得最多。正因如此,他已对这些题材了然于胸,不打草稿也能完成。
激活技艺带旺乡村文化产业
是什么让廖奕杰从事灰塑和彩画工艺创作这么多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我就对美术有兴趣,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廖奕杰说。
然而,近10年来,他敏锐地感觉到,社会对灰塑和彩画建筑装饰工艺需求量越来越少,传统古建筑装饰工艺似乎逐渐被淹没在现代建筑装饰中。
如何让自己的艺术生涯焕发新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打开了廖奕杰的新思考。他表示,这几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文创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与追捧。因此,他经常跑到潮州、揭阳等地,与行业人士交流,以期把传统技艺用到新的创作上,从多方角度探索新路。
“传统的灰塑、彩画通常都展现在传统民居的墙壁上沿、屋脊和门板上,好看,但不中用,欣赏价值也不高。但如果将这种工艺转移到家居摆件挂件上,就会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例如,在陶瓷大圆盘上进行彩画创作,题材可以是传统的花草鸟兽,也可以是现代的流行元素,比如传统泥塑作品,郭子仪拜寿、五子登科这些题材,寓意非常好,也是家居重要的摆件。”廖奕杰说。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振奋了廖奕杰的信心——在不少村庄,一大批传统工艺正变身为“乡村新产业”。眼下,他正筹划自己的工作室,努力把传统技艺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我希望自己的技艺能够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下有用武之地,带动更多人参与民间工艺创新,一起打造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兴旺产业。”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审编:admin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