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两会”热议“四个强省” 奏响“十四五”发展强音

时间:2021-01-22 10:36: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郑州1月21日题:河南“两会”热议“四个强省”奏响“十四五”发展强音

作者 杨大勇 王登峰 阚力 李明明

1月21日,2021年河南“两会”闭幕。会议期间,“四个强省”不仅是河南“两会”的关键词,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他们的声音合奏出“十四五”发展强音。

2021年,河南省政府省长尹弘所作的《工作报告》提到,当前,河南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走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站上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新起点。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河南省政府编制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在经济强省建设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文化强省建设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生态强省建设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开放强省建设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贸易和投资实现高水平自由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

创新融合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生产总值先后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那么,“十四五”河南围绕建设经济强省该如何干?

河南省人大代表、宝丰县委书记许红兵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平顶山市唯一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将对标全国百强县指标体系,建设“四强县”、迈入全国“一百强”的奋斗目标。今后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乡村强县,通过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四个强省”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河南省人大代表、安阳县委书记王红兵表示,作为河南省优化开发县,今后将围绕深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要建设产业示范新高地、宜居活力新安东、幸福美好新家园,把产业、城市、乡村建设贯通起来,走创新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要素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融合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打造产业示范新高地。

以上两位县委书记对发展县域经济做了布局,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产业融合,打造有奔头的产业。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郝敬红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要构建“产业体系”。

郝敬红表示,“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着力构建“556”产业体系,加快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发展新格局,巩固提升制造业在河南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到“十四五”末,河南省力争培育10个万亿级产业、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10个战略新兴产业链、壮大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快速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而企业发展中亟需便利的融资条件,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经济强省建设的迫切需要。”河南省政协委员郭斌如是说。

传承中创新 为“非遗”安家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尤其是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

河南“十四五”目标明确,文化软实力将实现更大提高。

“河南省目前的非遗文化的展示传播,主要依靠现场活动的展演展示,尚没有一个固定的展示场所。”河南省政协委员程青梅建议,建设一座集研究、展示、转化于一体的河南非遗博物馆,将为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保护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黄河非遗博物馆的筹建将是黄河流域文化推广和文明展示的一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是对内教育和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工程,并能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带动效应。”河南省人大代表贾艳梅认为,黄河非遗博物馆的建设可为当地打造一座集文明展示、历史变迁、非遗传承、旅游销售、活态互动、产业赋能的地标性的人文旅游景点。

少林功夫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具有完整技术和理论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2006年,少林功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少林功夫的养生、审美、文化三大价值考虑,河南省人大代表、登封市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党委书记兼理事长刘海科建议,尽快把少林功夫申报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河南贡献。

“陶瓷源、中国窑文化品牌应该能成为河南真正的历史文化地标。”郭爱和说,它们是宣传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很好的载体。陶瓷是中国文明的全程见证者,中国洛阳三彩是陶瓷史上的创举。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洛阳急需建设一个以三彩陶瓷为主线的世界顶级博物馆,为“中国窑”代言,向世界展示三彩的无穷魅力。

有专家表示,传承和保护好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建设河南“文化强省”的标志之一,还有利于河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生态保护 引入“智能”技术

2021《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将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尹弘在报告中指出,河南今后将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按照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分区分段、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率先实现郑汴洛段全线贯通。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南太行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分类推进水污染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对影响黄河生态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严格控制、适当调整,严禁在沿黄生态廊道周边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干支流后续防洪工程,加快推动贯孟堤扩建工程立项,谋划推进温孟滩防护堤加固、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提升治理等工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深入实施“河长+检察长”制,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巩固提升“清四乱”成效,确保黄河安澜。

“十四五”期间,河南决定实现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生态强省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走在黄河流域前列,森林河南基本建成。

在今年的河南“两会”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同样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河南省政协委员戴继涛在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当下,河南正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应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IABCDG)等数字化思维、技术和工具,提升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及影响。

河南省人大代表王劲松建议,持续加大对沿黄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成为当务之急。现正积极动员多位企业家,引导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融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成立“黄河生态大保护公益基金会”,希望通过设立该基金会,多措并举推动河南省沿黄地区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实施。

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市场资源

尹弘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河南将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和特色消费中心。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郑州航空港支撑服务双循环功能,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园区建设,争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与东盟、日韩、中亚、欧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经贸合作,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探索路径、争做示范,努力实现自主自强目标。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表示,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之后,河南抢抓机遇,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郑欧班列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速度快、效果好、水平高。实践证明,开放是河南经济发展动力的一个根本“源泉”。“十四五”是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对外开放中,河南更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内陆开放高地。

谷建全建议,“十四五”期间,河南应乘势而上,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完善河南对外开放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提升河南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顺应新发展思路,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提升;河南自贸区,一系列口岸建设,保税区等平台,对河南开放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发挥河南优势,进一步提升郑州-卢森堡双枢纽的功能,特别是郑州航空港在对外开放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平台,畅通渠道。此外,改变思想观念,扩大内需同时,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水平和能力,相互促进,提升双向循环发展。

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马健表示,河南商务系统将在“十三五”商务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把准坐标和方位,提高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迈出开放强省建设坚实步伐。

河南省人大代表、焦作市政府市长徐衣显认为,通过参加此次河南“两会”,最深的体会是创新正成为河南的核心关键;协调正成为河南的突出任务;生态正成为河南的靓丽底色;开放正成为河南的鲜明标识;共享正成为河南的幸福行动。(完)

编辑: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