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事,百姓幸福满满的

时间:2022-03-04 14:38:5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前一阵,我为准备今年议案进行调研时,乡亲们说的话让我很有感触。他们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天翻地覆’。”3月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说。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从来都是两会关注的重中之重。过去一年里,中国继续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请他们谈谈这一年的民生改善。

“过去没啥可说的,咱们聊聊现在”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已经在红寺堡生活20多年的马慧娟是一位作家,也是生态移民搬迁的受益者。她告诉本报记者,这一年来她在弘德村多次走访调研,亲眼看到农民生活一天天变好,群众就业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以弘德村为样板,这种模式正在向整个红寺堡区推广。

马慧娟说,“我想让他们聊聊过去,但他们说过去没啥可说的,‘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他们就想聊聊现在。”

“民生温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着重强调了这个词。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在2020年是最后一批整县整族脱贫的县,自从摘掉“穷帽”以来,全县的工作中心就转向了从巩固脱贫成果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让我们很感动的是,中央财政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不减、强度不变。借此机会,我们在2021年继续将之前的产业托一把、拽一把,让它继续发展壮大,帮助老百姓把产业、产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欧彦伶说,针对当地传统的油茶、糖料蔗、桑蚕、山野毛葡萄等,当地出台了不同的产业扶持政策,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好处。

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保障民生,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出了不少“新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东省委主委、山东省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告诉记者,过去一年,青岛对民生的投入只增不减,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栾新举例,2012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一开始只涉及医疗,后来为参保居民增加了基本生活照料待遇,此前这个保险只覆盖城市居民,2021年正式覆盖到了农村。城乡统一,待遇保障更公平。“这是我们为共同富裕所作出的努力,对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来说,这方面的基本民生保障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了。”

栾新介绍,在青岛这个海滨城市,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的全覆盖,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的小广场,老百姓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健身设施。当地从资金和政策上努力保障,推动民生工程走在前沿。

就业,是很多地方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朗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她以内江的实践举例,位于成渝发展主轴中心的内江,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内江市通过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以产业促就业,“产业内江”的打造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饭碗”。

陈朗说,近两年内江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目前已有初具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34家,并带动就业近5000人。今年初,大宇宙集团中国西南区域中心、韵达速递西南区客服中心等服务外包项目相继落户内江,又将新增岗位2000余个,产业发展“开门红”必将为群众就业开辟更加宽阔的新路子。

数据显示了这一系列工作的可喜成果,2021年,内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55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77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05人。

唤起“小家庭”对“大家庭”的热爱

民生变化,通常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如何让老百姓发自内心支持社区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梅颇有心得。

比如老旧小区改造,便唤起了无数“小家庭”对“大家庭”的热爱。余梅发现,一开始是社区干、居民看,时间久了,居民主动参与进来,共同维护提升越来越美好的居住环境。“他们觉得,政府的民生工程,让我们的家改造得这么好,环境这么干净,生活这么便利,如果再有不文明现象就不合适了。于是,很多人自觉做起了社区环境的维护者。”

这也要求,社区工作者心中真正想着老百姓的需求。余梅举例说,在梨树园社区,之前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时,用图纸规划好,同时现场征求并听取居民意见,进行合理调整,老百姓想搭“顺风车”解决的事,也会一并帮忙解决。比如在进行地下管网雨污分流等工程时,如果周边有路沿石小破损等,社区也会一并处理。“真正让居民感受到我们亮化美化优化环境的决心,这些细节就很重要,老百姓关注的小事一定要想办法协调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

当然,民生工作永远在路上,永远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欧彦伶介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还有很多基础设施短板需要补足。“我们过去欠账多,如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让乡村一天比一天好。”

民生的可喜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已经书写红寺堡故事很多年的马慧娟注意到,如今媒体来红寺堡区的频率越来越高。“因为我们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一年一个样儿,甚至年初跟年尾都不一样,所以总有新鲜事可写。”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