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5 09:45:20 来源:新华日报
南京某高校退休教授老沈过完年整80岁了,在儿女们操办的寿宴上,他不无调侃地宣布,接下来的人生“小目标”是“保九争十”——希望超过90岁,争取达到100岁。在他看来,自己定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身体没大毛病,和同为退休教授的老伴每人每月退休工资都超过15000元,生活无忧,医疗有保障,家里还有钟点工来帮忙,完全有“长寿”的条件。
今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5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寿命提高1岁,对全体居民来说,意味着今后的生活条件有望更好,所享受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将更完善、水平更高。
江苏目标“达80岁左右”
平均预期寿命,指新生儿预期存活的平均年数,是根据各年龄段人口数和死亡数计算得出的,并非一般人想象的当前人的平均寿命。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立了28个主要指标,指标数量较“十三五”规划大幅精简,但新增了“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到2025年,平均预期寿命达80岁左右。
那么,2020年江苏平均预期寿命是多少?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说已“达78岁以上”,去年底在张家港召开的“健康江苏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传出的数据是78.27岁。至于具体数字如何,有待4月份公布人口普查数据后才能确知。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对照“十四五”规划设定的“80岁左右”目标,江苏未来5年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幅度应至少1岁。
《2020年江苏统计年鉴》显示,1982年江苏平均预期寿命为69.49岁,此后三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为:1990年,71.62岁;2000年,74.13岁;2010年,76.63岁。不难发现,江苏人的寿命与“年”俱增,近38年大增约9岁,近10年提高超过1.6岁。
平均预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人民生活的质量、医疗卫生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全国各地数据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平均预期寿命通常也越长。2020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五省市人均GDP、居民人均收入都居全国前列,人均预期寿命也都名列前茅,其中,上海83.66岁、北京82.43岁、浙江79.2岁、广东78.4岁,江苏暂定78.27岁。全国2019年平均预期寿命为77.3岁,意味着上述五省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数。
居民收入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显而易见。上海、北京两市居民年收入分别超过7万元和接近7万元,其预期寿命都在80岁以上,明显“高一档次”;居民收入位于第三位的浙江超过5万元,高出江苏9007元,其平均预期寿命也“略胜”江苏一筹。
不过,江苏人可以自豪的是,去年居民收入排全国城市第五位、城镇居民收入仅次于上海的苏州市,其平均预期寿命高达83.82岁,一举超过了上海,首次夺得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冠军。
从“十四五”规划目标看,上海规划目标是超过84岁,也就是说比2020年至少高出0.34岁,但提高的幅度小于全国,而北京的“十四五”规划则干脆未设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看来人终究“寿有天命”,预期寿命越高,提高速度越慢,这是不可抗的自然规律。
浙江“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80岁以上”,与江苏“80岁左右”的目标有细微差别,这也与两省预期寿命的现实差距相吻合。广东的目标是79岁,较2020年增0.6岁,应该也是出于稳妥的考虑。
寿命提高实乃民生之福
寿命长短不仅与收入等物质保障的基础有关,也与人居环境、人的心理素质等软件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密切相关。
在《江苏统计年鉴》有关卫生事业的部分,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这两个指标单列,与卫生机构、人员、床位等指标同等重要。普通人不会在意这两个指标,但它们却是影响平均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孕产妇死亡率为10.42/10万,目前已降至5.17/10万;“十三五”期间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由3.3‰下降至目前的2.41‰。两项指标数据的下降,见证了江苏推进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的成效,近年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所转院”建设不断加快,母婴安全行动深入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去年以来,省卫健委将推进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至年底,各设区市评审确定92家普惠托育机构,超额完成了新增80家的年度任务,预计新增普惠托位超过8000个。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80元,基本建成8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实现了“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去年全省还为686万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更实现了产前检查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全覆盖。目前,江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名列全国第一,居民各项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人活一世,既要比长度,更要比质量。对老年人而言,晚年养老的生活质量,既关乎能否多活几岁,更关乎活得能否开心。
江苏现有1800多万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次于北京、上海。目前,并非所有老年人都能进养老院或生活在子女身边,多数老年人处于独自居家养老状态,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无异于雪中送炭。江苏“十四五”规划中新增了一项指标: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5年后全省这一比例要达到18%左右。
今年70岁的李奶奶经常步行15分钟,到南京市秦淮区悦华洪武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吃饭。她对记者说,自己独居,去年女儿听说家附近的公园里开了一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便带着她来办了卡。
助餐、助浴、上门保洁、理发、测量血压、日间照料、助行……悦华养老服务中心可提供40余项养老服务。“助餐、助浴、助洁的需求较高。”中心主管江红影介绍,该中心于2019年4月开始运行,为附近2个社区老人提供服务,其中服务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1000人。服务中心提供的养老服务价格多数在百元以内,如,60岁以上的老人吃一份两荤两素一汤的套餐13元,洗一次澡30-50元,理发10元一次。
解决好“一老一小”大问题
“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将与经济增长同步,医疗卫生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望继续提升,这些都为“寿增1岁”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但在具体工作中,“一老一小”的社会性服务仍存在较大问题。
在南京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马安安说,去年9月女儿诞生后,由婆婆和自己轮流照顾。“我不放心把宝宝交给别人带。”她说,社会上托育机构数量既少,服务质量还参差不齐,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省卫健委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婴幼儿的主要照料者为父母的占64%,为祖辈的占31%。与此同时,83%的家庭期望公办照护机构能帮助自己分担育幼重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聚焦健全两大服务体系,即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
在江苏“十四五”规划“百姓富”7项指标中,“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这3项指标,直接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
去年我省出台实施了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22条具体政策措施,对养老投入、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保障、居家社区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医养结合”等多方面进行制度性安排,提出带有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
省政府在2021年52项民生实事中,郑重承诺今年将新增80家普惠托育机构、开展3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20家护理院……
在3月1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卫健委副主任兰青表示,江苏将从机构、能力、保障等三个方面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在涉及“一老一小”方面,将支持人口超过50万的县(市、涉农区)建设妇幼保健院和二级以上老年医院,每千名14岁以下儿童儿科医师数要达到0.85人左右。
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首席专家陈家应表示,近年来,国际社会在评价人群健康时,不仅仅关注人均预期寿命的长短,更关注生命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延长,这也是健康老龄的客观要求。(吉强 王静)
编辑: 审编:admin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