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人象和谐

时间:2020-12-01 10:22: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朋友与大象和谐相处。

科研人员在亚洲象数据中心工作。

布设在雨林中的红外相机。

图片皆由婉如摄

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严峻考验,重塑地球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一项使命。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亚洲象保护项目中,科研人员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野生亚洲象行进轨迹实时观测和秒级预警。借助科技力量,管护局不仅缓解了当前紧迫的人象冲突,还对西双版纳雨林生态保护有了新的发现和启迪。

人象冲突升级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数量稀少,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出的濒危物种,目前仅存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地区,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境内的亚洲象仅有170头左右,随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中国野生亚洲象数量已增长到300头左右,其中95%的亚洲象种群生活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

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长,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亚洲象为寻找食物走出栖息地——野象走入村庄、城市的肇事事件频发,人象冲突不断加剧;亚洲象食量巨大,一头成年亚洲象一天约进食300公斤食物,人象冲突中亚洲象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大量取食、糟蹋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损毁农地与农田设施、侵入群众家中盗食粮食并损毁财产等方面,有时也发生野象攻击人的情况。

在亚洲象监测手段方面,传统监测方法单一,无法实现实时监测。监测主要依赖每天人工瞭望或无人机观察等,来获得亚洲象位置和数量信息。由于亚洲象活动日益频繁,仅靠人工监测很容易造成观测不全、位置信息不准确、漏判误判的情况。

生活在雨林深处的亚洲象种群行为模式、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也在发生改变,科学家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掌握亚洲象的习性和规律,为亚洲象长远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亚洲象保护专家一直在探索一种新方式——能够实时追踪和了解象,对象进行针对性保护,同时又不需要时刻与象同行,保障自身安全,保护象群不被惊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技力量的加入。下图:野象频繁出没地段设置的警示牌。

智能化保护

毫无疑问,亚洲象保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要考虑保护区地貌复杂、道路不畅的不利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类型数据采集设备,并保证数据顺畅传输;同时也要将亚洲象实时智能监测系统、多终端预警系统、热带雨林与象群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可视化系统、综合资源管理平台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进行有机融合,以实现智能化、立体化、可持续的亚洲象科学保护与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管护局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亚洲象生态保护搭建从终端、边缘到云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雨林中的红外相机、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编织成一张数据网,实现全天候实时采集图像及影像数据,边缘端通过部署高精度的亚洲象AI识别模型,对实时回传的图像和视频流进行毫秒级精准辨识,并通过手机APP、短信和广播等方式迅速预警,预防人象冲突的发生。同时,边缘侧清洗后的数据同步到云中心,进行亚洲象AI识别模型训练、优化、数据汇集、数据挖掘等。

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亚洲象行为实时追踪和人象冲突问题,还通过对野生亚洲象的长期追踪,为人类洞察大象物种习性、种群迁移轨迹方面提供了帮助。目前,这套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已成功预警2900余次。同时基于系统收集到的26万张观测影像,夜间影像模糊不清与亚洲象残缺影像识别等技术难题被先后攻克,亚洲象AI识别精准度从国际平均的60%跃升到96%,且仍在不断提升中。

提供更多支持

用科技让世界更美好,应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浪潮秉承“智慧计算”战略,将计算渗透到支持人地和谐的方方面面,不仅立足当下解决亚洲象预警及监测问题,实现了人象和谐,更以计算之力支持生态共建,利用科技的力量为雨林生态多样性研究提供支持,为物种保护、科学探索提供数据依据。

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的成功是浪潮探索野生生物动物保护的一次创新,而在我们的地球家园,还有众多的生物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困境。基于这次探索和经验,浪潮表示,将会持续参与到更多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去,将科技力量渗透到维护地球生态永续发展的长远命题之中。

(顾荣)《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01日 第 08 版)

编辑:  审编:ad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