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19 10:54:55 来源:网络
自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漕河泾街道深耕垃圾分类工作,组建了一支垃圾分类专项志愿者团队,他们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宣传发动、倡导践行,让漕河泾居民对垃圾分类入脑、入心、入行。
不经意间,上海已悄悄进入垃圾分类的第三个年头。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漕河泾人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激活着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成绩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负重前行”。2019年以来,漕河泾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者项目。从个体志愿者招募开始,逐步打造出了一支素质过硬、专业够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
如今,志愿者团队从最初的督导+志愿者模式,到块区负责制,到现下的块区督导+志愿者模式,逐步实现规范化、成熟化。目前团队成员共15名,团队内部根据片区划分为7个块区,4个小组。在他们的指导和监督下,漕河泾垃圾分类进步显著。“新时尚”正在变得更时尚。
破管理“瓶颈”,垃圾分类“解题”有方
“群众扔垃圾的时候都扔对了,很不错!”“我们‘常驻’以来,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真叫人开心!”在薛家宅居民区的垃圾箱房,72岁的党员志愿者陈根林手持铁钩,和另一位党员志愿者金富英在检查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情况,他们边检查边不停地交流赞叹。在他们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垃圾分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迎难破局需要魄力,办好难事更要精细。辖区内的不少小区,垃圾分类从外部硬件设施到内部规范管理,仍需“鞭策”。漕河泾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进驻社区,从了解社区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与“三驾马车”协商沟通,串联起多方资源,做到“一小区一方针”,在联动机制中开启分类工作新模式,凝聚多方力量唱响“大合唱”。
前期,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街道专门为志愿者队伍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督导效能和实践能力。如何清扫垃圾箱房及周边、如何劝导居民正确分类、如何及时协调清运垃圾、如何美化扮靓垃圾箱房等工作都是培训必学内容。经团队培训上岗的志愿者们个个技能过硬、态度友好。
垃圾分类是“每日必修课”,在垃圾分类中期阶段,志愿者团队进驻到分类存在不足的居民小区,值守垃圾投放点位,监督、指导居民分类,一周无休。同时多次与“三驾马车”协商,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小区分类措施。
除了站岗的早晚高峰各3小时之外,志愿者还协同楼组长双双“上线”,延长在岗监督时间,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真正做到覆盖全天,最终让居民做到了“愿分、会分”。
宣传全方位,奏响五湖四海“大合唱”
看似日常小事,垃圾分类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为让垃圾分类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漕河泾街道垃圾分类专项志愿者团队经过专业学习,深入一年一度在光大会展中心举办的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在5天展会期间实行每班4人,每天上午下午两班值守,确保垃圾分类落实到位。
面对展会外地来沪人员多、流动大,现场又有诸多试吃品尝的活动,如何做好展会参展人员及消费者的垃圾处理?志愿者们在现场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折页,耐心细致地向五湖四海的来宾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及对环保的重要性,做到指导监督有标准、志愿工作有温度。
在会场的四周分别设有四分类垃圾桶,志愿者负责值守,对不清楚如何分类的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身穿蓝马甲的身影也成为了会展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刚开始宣传时,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商户们干湿垃圾分错的情况很正常。”志愿者刘伯诚介绍,“但我们一直不放弃耐心指导,商户们耳濡目染,最后都学会了上海的‘四分法’。”
人群全覆盖,填补分类知识空白
“垃圾分类进一步,我们的工作也要向前再跨一步。”尽管垃圾分类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对于保洁人员却一直没有垃圾分类的专业培训。
于是,漕河泾街道邀请垃圾分类专项志愿者团队填补了这个空白,形成垃圾分类工作“上下联动、各方互补”的工作格局,让多方力量共同助力垃圾分类“新时尚”。
在街道的牵头下,志愿者化身成“垃圾分类宣讲员”,根据保洁员工作性质和特点,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遇到的各种问题,向保洁员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
志愿者林志敏提及,希望通过对保洁员的培训,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垃圾分类是大事、是好事,是每个保洁员义不容辞的事,同时填补他们的知识空白,引导更多居民正确分类,参与到“解题”中来。
“只有我们自己首先了解、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保洁人员纷纷表示,此类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能准确分辨各种垃圾。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进入第三年,对于这项工作,居民们显然有了更高的期待,深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漕河泾街道强作为、求突破,推动垃圾分类长效常态化发展,以志愿精神点亮垃圾分类新时尚。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