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05 14:54:58 来源:北京日报
蚯蚓塔、昆虫旅馆、雨水花园、一米菜园……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里,一捧捧土、一棵棵小苗、一朵朵芬芳营造的片片生境,悄然生长。
这种通过“花园营造”模式建起的生态花园,正走进街头巷尾、校园社区……或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或是“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现代化都市也拥有了田园美意、晴耕雨读的美好。
人人参与,营造花园的过程,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居民之间熟络了,孩子们心中也种下了爱护大自然的种子。装饰城市的花园,织补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破解着社区治理的难题。
社区空间 营造自然
朝阳区华展国际公寓A座,一层窗外都有个小院子。102室窗前的花园最特别。
其他邻居建花园,统一用方砖硬化地面,摆上花盆。102室的花园,方砖被掀掉,露出的泥土上铺着松子大小的鹅卵石,植物从泥土里长出,用手一摸,泥土还是湿润的。
这个花园,属于在102室办公的盖娅设计工作室,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多时间营造。
小小花园,暗藏玄机。
破碎硬化地面产生的建筑垃圾,碎混凝土块、碎砖块被装在用铁丝编成的笼子里,变成了花池的矮墙。
装修房屋淘汰的浴缸、马桶、脸盆都在花园里获得新生:浴缸里养着荷花、睡莲、芦苇、千屈菜,荷叶下面还有小鱼;马桶、脸盆变成了花盆,长出花花草草。
不仅是“变废为宝”,花园里还自成生态。
花池里有蚯蚓塔,宠物粪便、枯枝败叶,是蚯蚓最好的食物,经过蚯蚓的“消化”,原本的废物变成了有机肥,肥沃了土壤。
花园里还有个“昆虫旅馆”。手腕粗细的木桩垛就是花园的围墙,木桩上,藤蔓缠绕,蜜蜂、蝴蝶、蜻蜓、蟋蟀出没其间。不仅于此,花园通向房间的台阶下也掏了洞,塞上木桩、纸板,铺上木板,成为昆虫的乐园。
靠墙一侧,有个大蓄水罐,拧开靠近底部的水龙头,就有水滋润花园。“这水可是‘天水’。”花园的设计者——景观设计师高健说。原来,屋顶有自制的雨水收集、净化设施,雨水经过管线,汇集于蓄水罐中。虽然已有些日子没下雨,但罐中还有大半罐水。
蓄水罐旁有个木箱,这是堆肥箱。果皮、餐厨垃圾、园林中的废弃物都被收集起来,就地发酵转化成肥料,滋润着花园中的植物。
薄荷、藿香、辣椒、桔梗、艾草、牵牛花、三叶地锦、紫茉莉、松果菊、桃树、酸枣……花园就是个百草园,看的、吃的、药用的,各种植物都有。几株疯长的花叶芦竹,毛茸茸的穗已伸到三层的窗户边,野趣盎然。
有花香、有蝉鸣、有鲜果……5年来,小花园一直生机勃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复制。
2017年,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拆除40号楼楼下的违建、清除垃圾堆,腾出空地,复制盖娅生态花园模式,建设社区花园。2019年,“育园”建成。知春里西社区“心友灵西园”、智学苑社区“生态共植农园”、三里河一区社区花园、翠城福园社区“翠福园”花园……
越来越多的社区里,“长”出大自然。
人人参与 按需营造
盖娅设计工作室的生态花园营造了两年多,组织了20多次工作坊,志愿者们前前后后用了4000多个小时,终在白纸之上造出美景。
高健把这种营造方式称作“参与式设计”,想法萌生自一次公益活动。
2011年至2013年,高健参加了一项公益活动,在打工子弟小学开展自然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共建校园空间。
从设计到实施,志愿者和学生们一起参与,自然教育贯穿始终。从画图开始,高健和志愿者就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设计之前,先听听孩子们想要什么样的校园,然后再用专业知识去完善设计。画完设计图,高健他们又带着孩子们一起刷墙、种树、安装休闲座椅。
“那时平均每个月都要组织一两次活动,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高健说,参与式的设计和营建,使孩子们找回了渴望却缺少的陪伴;与泥土打交道的日子,又让他们得到了大自然的给养;亲手营建的汗水,浇灌出他们想要的校园。
这次经历,让高健觉得很特别。“作为设计师,以往我们只负责考察场地,画完图纸交给施工方,至于具体如何建造实施,就是施工方的事情了。”高健说。
这种工程建设方式在营建公共设施,特别是社区花园中,很普遍。优点是建设速度快、效果整齐划一,但往往投资大,后期维护成本高。
原因何在?
“因为缺少使用者的意见。”高健说,比如普通市民,无论是前期设计还是具体施工,都很难有机会参与意见,只能被动接受。
与孩子们一起营建校园,让高健找到了破题的办法——人人参与,按需营造。“参与式设计”,让使用者带着自己的需求参与到设计中来,使设计方案最大限度贴近实际,实施后实用性最强,也能激发使用者自觉维护的热情,最大限度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2014年,在北京大学建筑系景观设计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高健创办了盖娅设计工作室,租用华展国际公寓A座102室办公,房子位于一层,窗外有个小院,“参与式”营建就此开始实验。
盖娅生态花园获得了成功,高健总结了一套营造经验——
根据场地不同,花园可划分为校园型、社区型、农场型等。“营造”流程包括理念认知、感知场地、方案设计、方案共识会、生态营造实施等。
“理念认知”会向参与者讲解生态花园的建设方法,包括如何收集雨水、堆肥、做蚯蚓塔等;方案设计阶段会把参与者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里都有当地使用者、社区工作者和设计师等各种角色,以便方案能体现出各方意见;方案共识会面向所有使用者展示、解读方案;生态营造实施则是一次又一次的自然教育课:整理场地、制作堆肥箱、收集雨水、种植花草等。
人人参与设计、按需营建的“花园营造”方式,被迅速复制,遍及全市。
双榆树6号院绿地有600平方米,本是片荒地,杂物成堆、蚊蝇成群,居民投诉很多。
“花园营造”改变了这里。
项目开始时,高健先给居民介绍“花园营造”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和居民一起踏勘场地,分四组进行花园设计,然后再票选最优方案。营造实施时,居民积极参与,清理场地、拔草剪枝、打桩围园、设置堆肥箱……前后五次营造活动,香草花园、药材花园在居民手中诞生。
“花园就在我们楼下,来玩的主要是周围几栋楼的居民。”“我们的花园我们来设计、自己动手建,大家干起活来都特别卖力、高兴。”家住6号院的居民们说。
共享花园 织补邻里
绚丽的月季,暗香袭人的栀子花,还有可爱的多肉植物……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屋顶,有一片美丽的花园,堆肥、种花,都由居民们亲手完成。
这片屋顶面积有1100平方米,过去长满杂草。2019年底,学院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亮相,维修加固后的屋顶变成了公共活动空间。
“我们召开了居民议事会,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决定,要建设一个屋顶花园。”二里庄社区党委书记魏立说。
从花园命名,就是人人参与。
锦绣花园、庄里桃源、邻里露台、悦春园……疫情期间,居民们通过线上投票,为花园命名。最终,“阳光花园”高票胜出。
功能分区、种植种类、管理机制……社区营造工作坊组织了一次次“阳台议事”,讨论花园营造的细节。大家又分批次到现场整理场地、搭设花架、种植花草、制作环保酵素、利用厨余垃圾堆肥。
居民的热情,令魏立吃惊,“因为疫情防控,每次限制在15人到20人之间,但大家报名热情特别高,有一次我们开放参观,那一天分不同时段来了200多位居民。”魏立说,这在其他社区活动时难以想象。
在高楼大厦密布的城市里能拥有这么一片自己的“秘密花园”,可以劳作、亲近泥土,社区的大人孩子都全情参与。花园建成后,居民们自己排班制表,主动承担后期养护任务,仿佛来浇水施肥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一种享受。
今年65岁的于淑梅是“阳光花匠”之一,尽管以前也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但“花园营造”给了她不一样的感受。
“以前社区组织活动,时间都很短,活动结束发个小礼品,大家就各回各家了,交流很少。”于淑梅说,但花园营造不是“一次性”的,需要长期参与。每次干完活她都舍不得走,就想在花园里多待一会儿。
于淑梅还结识了新朋友——刘方和韩联平老两口。“韩老师爱好摄影,‘二里庄居民遛弯随手拍俱乐部’他是主力,阳光花园每次组织活动他都给我们拍照,还把照片发到随手拍群里,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于淑梅说。除了学摄影,她还和老两口一起打八段锦、练太极拳,每天都很开心。
68岁的“阳光花匠”吴奇也有同感。“以前社区有很多文体队,队长带着大家各玩各的,很少交流。在阳光花园就不一样了,不管你是哪支队伍的、多大年龄,都可以来参加,以花为媒,大家无所不谈。”吴奇说。
今年“五一”假期,屋顶又有了新变化:一排排花箱被搬上来,组成“阳光菜园”。邀请30个家庭认养,开展自然教育和环保教育,包括美食共享会、植物教育课等,居民一起分享花园的产出,教会孩子们认识花园里的植物。
共同营造花园,共同维护美丽,共同享受快乐,有了屋顶花园,社区里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都变了。
生态营造 治理破题
一次次花园营造,社区里不仅“长”出了大自然,还为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破题之法。
二里庄社区的屋顶花园,就找到了落实垃圾分类的好方法。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垃圾分类最难的就是厨余垃圾,但在二里庄,社区菜店、餐厅食堂、居民家里不带油、不沾盐的菜叶子、果皮等厨余垃圾都被细心挑拣出来,集中送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后院,街道在那里安装了一套厨余垃圾资源化一体机,垃圾倒进去搅拌发酵后变成肥料,拿到屋顶晾晒干了,就是上好的营养土,直接供给屋顶花园,种出美丽芬芳。
“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到了城市更新阶段,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也积累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高健说,比如,城市社区里邻里关系普遍疏远,住对门都可能从没说过话;年轻人忙于事业,居家的老年人群体、包括部分儿童缺少陪伴;社区组织活动覆盖面小,参与者总是熟面孔,而且老龄化严重;社区活动对青年群体没有吸引力,青年人也对社区缺乏认同。
社区里难题不少,该如何解决?
2019年4月28日,修订后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正式实施,提出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指导规划实施,推进公众参与。同年5月,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在全国首推责任规划师制度。截至2020年5月,全市16个区333个街乡镇,已有10个区签约了212名(首席)责任规划师,覆盖了195个街道、乡镇和片区。
规划师下沉到街道、社区,从哪里下手打开局面?“花园营造”,就是最好的抓手。
“参与者不受年龄限制,从3岁到80岁都可以参加。”一位责任规划师说。花园营造通常需要十几次、几十次的营造活动,包括后期维护,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种长久的陪伴。
通过参与营造活动,不熟悉的居民相互了解了,熟悉了,互帮互助的近邻多了,人与人的关系近了,社区更和谐了。一次次营造活动还展现了社区有作为、有担当的形象,居民也了解了社区工作的不易,花园建成后,居民在这里休闲、接受自然教育、参与后期维护,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都得到了增强。
花园营造还让居民发现了大自然的运作模式,亲身参与,实现雨水收集、餐厨垃圾堆肥等环保理念,共同维护身边的美丽,人与自然更友好。
“花园营造对社区工作者来说是一项额外的工作,经常占用休息时间。我们成功开展花园营造的社区,都离不开有情怀、肯付出的社区干部。”高健说。热情的居民也令人感动,“在花园营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居民总能帮我们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在白塔庵社区,刚开始浇水是问题,居民就从自己家接水来浇花。”
高健期待着,各级政府能进一步畅通“花园营造”项目的申请渠道,给予支持,让更多的居民体验到花园营造的乐趣,让更多的花园落地生根,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和谐。
(于丽爽)
编辑: 审编:admin
扫一扫掌握更多资讯
最新最热
公益资讯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网友评论